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每逢节假日,热门景区内就餐难的场景频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今年“五一”假期,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甘肃敦煌、重庆荣昌区、浙江衢州、安徽黟县宏村镇等地宣布对游客开放机关食堂,引发广泛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每逢节假日,热门景区内就餐难的场景频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今年“五一”假期,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甘肃敦煌、重庆荣昌区、浙江衢州、安徽黟县宏村镇等地宣布对游客开放机关食堂,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继节假日开放免费停车位后,地方公共资源开放的又一探索,舆论称之为城市治理的“微创新”。

  此轮开放集中在5月1日至5日,供餐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多采取荤素搭配套餐,价格普遍在10至20元之间。《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解到,这些食堂大多靠近热门景区,数分钟步行或二十分钟内车程可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开放层级覆盖市、县(区)乃至乡镇,当中有部分地区已多次开放。例如,今年春节就曾开放食堂接待游客的安徽黟县宏村镇,在 “五一”假期再度开放,推出五菜一汤的10元套餐,并免费赠送黄山烧饼,另有5元一份的徽州地道风味现煎毛豆腐可供选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过去政府机关“养在闺中人不知”,充满神秘感,公众对其日常运行了解有限。如今在假期向游客开放,不仅有助于缓解旅游高峰期的就餐压力,也有利于塑造开放、亲民、服务型政府形象,释放出地方推动文旅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的积极信号。“这种‘错峰开放服务’的思路值得肯定,但必须精准设计服务细节,才能确保‘好事办好’,而不是‘好心办坏事’。”

  “机关食堂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等优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邓爱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机关食堂还承载着特有的“制度文化”“行政文化”甚至“集体记忆”,有助于游客形成深度的文化感知,促进情感认同,为未来复游和口碑传播打下基础。但他也提醒,机关食堂非专业旅游餐饮设施,服务与游客期望可能存在差距,需加强管理、引导和风险控制。

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

  游客们在衢州市政府食堂窗口挑选美食。图/受访者提供

  从“内部餐桌”到“城市会客厅” 

  “‘五一’市政府食堂向全社会开放,18元套餐分量很足!欢迎大家来玩!”日前,衢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纯浩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句“喊话”,迅速引发公众关注。

  4月29日,微信公众号“衢州发布”推送了市政府食堂对外开放的消息。文章指出,市政府食堂在5月1日至5日的11时30分至13时供应中餐,自选套餐每份18元,包含1荤菜、1半荤、1素菜,另有兔头、鸭头、鸭掌、水晶糕等风味小吃。食堂餐位有限,每餐限量供应1500份,现场购买餐券,售完即止。

  去年国庆期间该市也开放了市政府食堂,今年“五一”假期延续了这一做法。衢州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有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我们最大的初衷,除了方便游客品尝地道的衢州本帮菜,推广‘鲜辣衢州’的美食文化外,最主要还是为游客提供一份便民利民之举,以此助力衢州文化旅游的发展。”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探索。例如,浙江杭州余杭区、江苏扬州等地也曾在特定假期开放政府食堂。2019年,扬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2019年更好服务游客建设宜游城市的意见》明确,将在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开放包括扬州市政府西大院在内的三个单位食堂。

  春节也是各地开放食堂的常见时段。敦煌市政府网站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敦煌市直机关食堂累计就餐1338人次,其中值班职工150人次,本地市民642人次,外地游客518人次,免费公益28人次。

  在旅游资源丰富、接待压力较大的地区,向游客开放食堂更具现实紧迫性。宏村镇副镇长李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镇每年接待游客350万至400万人次,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景区及周边排队就餐可能会影响到游客体验,“短期来说,希望开放食堂能缓解游客就餐压力;长远来看,通过对游客问题的积极回应,树立亲民、可信赖的政府形象,营造友好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 。

  重庆荣昌区则推出了20余道本地特色小碗菜,价格从3元至18元不等,涵盖猪油泡粑、荣昌卤鹅等地道佳肴。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负责人王女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平日食堂主要为政府内部人员服务,此次面向游客开放,主要考虑到游客游玩较为辛苦,或者不知道去哪儿吃到本土特色美食,“通过开放食堂希望既能表达‘宠粉’心意,也确保游客吃得实惠和安心”。

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有游客和家人一起到衢州市政府食堂体验。图/受访者提供

  是否“与民争利”?

  机关食堂在节假日期间向公众开放,成为缓解“吃饭难”和优化游客体验的手段之一。但随着这一做法在多地推广受到好评的同时,其政策边界与市场影响也开始引发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以财政支持运营的机关食堂,其低价菜品是否对本地商业餐饮构成不公平竞争,这种对外售卖机关内部福利的做法,是否存在“与民争利”之嫌?

  邓爱民指出,机关食堂通常以公益性、成本价运营,价格亲民,与景区的商业化餐饮可以形成良好互补,可以有效激活闲置资源,但也要防范对周边商户造成价格冲击。

  李彦表示,在餐饮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政府食堂的开放是一种纾困式“补位”, “不存在与商户抢生意的问题”。她介绍,镇食堂由第三方公司运营,食堂提供的5菜1汤是标准职工餐,日常镇公职人员就餐价格是12元。考虑到社交媒体反馈良好,食堂负责人主动让利,以每份10元的“保本价”提供服务,“游客付款直接打入食堂账户,无须政府额外补贴,因此也不存在浪费纳税人钱的问题” 。

  不少地方都表示菜品价格为成本价或能覆盖成本。衢州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18元套餐是成本价,食堂不对外承包,也不以营利为目的,日常运营始终坚持这一原则。食堂提供的餐食以快餐形式为主,“通俗点说就是食堂‘大锅菜’, 周边的餐馆商户则是‘小锅菜’, 两者的定位是存有一定差异的”。

  马亮认为,如仅将其视作缓解用餐难题的临时应急手段,实际效果恐有限,不如定位为地方政府主导的文旅推介行为。“作为文旅推介活动,本身就带有半推半送的色彩,政府财政补贴和低价销售,都可以视为合理的做法。”

  归根结底,游客最关心的仍是就餐体验。上海旅游爱好者刘先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食品安全上,政府食堂有了政府背书会让游客更有安全感,但他也坦言,一旦大量社会人士涌入,对于政府食堂的供应和接待能力,都是考验,“到时会不会和景区一样,出现人多吃不到饭的情况”?

  这一担忧并不多余。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起,福州市东部行政区第三机关食堂就曾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因肉包鲜美供不应求,食堂一度实行限购。

  为应对此类挑战,各地纷纷提前布局。李彦表示,食堂平日可接待150至200人,以春节为例,日均接待100至200人,总计接待超600人,尚未出现排队严重或供餐不足的情况。为保障游客就餐秩序,今年“五一”期间, 全镇及下沉县级干部共投入约150人,协助食堂及旅游指引等。为避免与游客“抢资源”, 公职人员则暂停堂食,改为景区配送盒饭,由带班领导统一领取。“我们还准备了约200份盒饭,一旦供应不足,还会提供水饺、面条等简餐,确保游客不至于空腹离开。”

  衢州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需多部门协同推进。开放前,衢州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专题部署、明确分工。“细化服务是基础,从停车保障、内卫安保,到菜品筛选、志愿服务、文明引导等各环节,我们力求每个环节无缝衔接、运行有序。”

  对于初次试水的荣昌区而言,准备工作稍具挑战性。“我们没预料到游客反响会这么热烈。”王女士介绍,食堂最多可容纳800人,但当前无法准确预测每日人流量。为此,食堂已与食材供应商沟通好补货机制,同时储备应急人手,并通过划分套餐、小碗菜等功能区,引导游客分流排队,尽可能缓解用餐压力。

  5月1日下午3时许,刚忙完的王女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1时至15时期间共接待了5000余人,远超预期人数的四五倍, “原本以为200来斤大米就够了,今天蒸了1000多斤,洗碗机都快冒烟了,当前正在讨论未来几日的人员安排” 。

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游客在宏村镇体验五菜一汤的10元套餐。图/黟县融媒体提供

  可否常态化推广?

  相比政府食堂开放,更广为人知的是节假日期间的免费停车场。今年“五一”,江苏、湖北、陕西等省份的多个城市都宣布免费开放政府停车位。

  事实上,这类做法已逐渐制度化。在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停车资源共享。

  一顿饭、一个停车位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管理逻辑的改变。这一做法背后,也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社会化共享模式能否推广并实现常态化?

  马亮表示,政府机关的食堂、停车场等设施,其首要职责是保障政府运行。在确有需求、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度向社会开放,但不宜将此类探索片面拔高为常态。

  邓爱民也指出,机关食堂本质上属于政务内部保障设施,主要面向公务人员日常就餐,不以营利和对外接待为目的。临时性对游客开放后,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随之发生改变,但并未完全脱离其原有的行政属性,或会引发责任主体不明和服务标准混乱等管理难题:“究竟是为行政保障,还是为游客服务?是按政务标准还是旅游标准或市场标准?”

  定位的模糊,监管困境也随之而来。《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解到,当前负责推动政府食堂开放的主体部门包括文化和旅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地方政府等。

  “这就牵涉到监管边界不清,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的争议。”邓爱民指出,食品安全、价格合理性、游客秩序、卫生防疫、突发应急等事项均涉及跨部门监管,但当前仍多为垂直管理模式,易出现多头执法、权责不清、监管真空等问题,出现问题后或难以明确追责主体,令游客体验参差不齐。

  关于是否推广、如何推广,马亮强调,应避免“一刀切”式的规定。比如,周边社区的老年人就餐难,那么机关食堂开放,可以解决老人就餐问题。再如,周边社区的停车难,政府机关可以探索昼夜潮汐共享停车机制,使社区可以在夜间使用机关停车场。

  邓爱民则提出,节假日可在设施完善、管理成熟的区域试点纳入城市服务体系;若推广至平日常态化运营,则需系统性重构政务保障机制,划定清晰边界,防止职能错位。前提是,机关食堂应转型为具备“复合功能”的公共空间,既服务政务,也兼容有限的社会化使用,避免演变为行政资源泛化使用场域。

  值得注意的是,常态化运营将带来新的财政与管理成本。邓爱民表示,人力、水电、食材、安保等支出增加,需通过财政评估设立专项补贴,或建立“低价有偿”的服务机制缓解机关负担。也可考虑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并通过合同明确食品安全与运营责任,建立应急预案及保险体系,控制风险外溢。

  此外,还要考虑到机关单位的工作节奏与资源调配。马亮提醒,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休假,不应无限放大此类做法的价值,带来工作人员全年无休的加班加点。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文旅竞争不仅是景区建设和硬件投资,更多依赖于公共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整体优化。”邓爱民认为,从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视角看,这种趋势是必然且正在加速深化的。“要实现这一转型,关键在于明确服务性质和功能定位。”

  他建议,首先应通过正式发文、联席会议等方式,确立机关食堂的统一定位,其开放行为应界定为“假日公共旅游服务保障”,保持非营利属性,防止角色异化为商业经营主体。其次,地方政府应牵头设立协调小组,涵盖文旅、机关事务、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明确职责边界,制定责任清单与应急预案。此外,以文旅部门为牵头单位,出台统一规范,涵盖就餐人数、菜品标准、价格引导、突发处置等,降低管理风险、提升服务一致性。

  作者:解雪薇

责任编辑:崔理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mcgh.com/1708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