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陆基全球防御系统”:
中国正计划部署一套可监控全球上千枚导弹的防御系统,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已有分析认为,美国虽最早提出类似构想,中国却更有可能率先实现。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而美国当前连相关预算的具体规划都不明确。
除了防御系统,中国在进攻性装备领域也有重要突破,且不少装备无需依赖航母就能发挥关键作用。
以076型两栖攻击舰为例,它配备电磁弹射系统,未来可实现战机弹射起飞;更重要的是,076型将成为无人机作战的核心平台。
近期有消息称,攻击-11(“利剑”)无人机即将部署于中国首艘076型两栖攻击舰。这款无人机的作战任务覆盖制空压制、情报监视侦察,还可作为“忠诚僚机”与有人机协同,在西方国家中,目前尚无同等级的舰载隐身无人机能与之抗衡。
从国际对比来看,美国的无人机发展存在明显短板:此前研发的X-47B无人机项目2015年已终止,MQ-25“黄貂鱼”无人机则被改造为加油机,失去了攻击能力;俄罗斯的“猎人-B”无人机仅为陆基型号,无法适配舰载作战。
相比之下,攻击-11不仅具备隐身性能,还能适配电磁弹射,在同类装备中堪称“无对手”。
再看076型两栖攻击舰的最新进展:其电磁弹射系统的施工工棚已拆除,外界普遍猜测即将进入海试阶段。
若076型正式入列,将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海陆查打能力”——它虽定位为两栖攻击舰,却具备“轻型航母化”特征:凭借电磁弹射系统,可搭载固定翼战机与中大型无人机,形成多维度作战能力。
未来战场上,076型与福建舰的协同作战将成为重要模式。076型无需依赖空警-600预警机,可直接以攻击-11无人机作为“千里眼”,实现战场侦察与目标锁定;作战时,有人机负责高威胁目标打击,无人机则凭借“高频次、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填补战场空白,形成“有人机+无人机”的协同体系。
这种搭配能大幅放大福建舰的战场感知范围与打击半径,让中国海军在南海及更远海域的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针对这些动态,武器知识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度解读:
一、“全球防御系统”:中国具备天然优势
美国提出的“全球防御”构想,需要“看得远、管得准、打得着”三大核心能力,而中国恰好在这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看得远”:中国卫星网络已部署多颗卫星,可实现全球覆盖,对导弹发射等动态的监控能力极强;
“管得准”:中国5G技术全球领先,能为防御系统提供高效的指挥通信支持,确保指令实时传输;
“打得着”:中国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远、反制难度高,可作为防御系统的核心拦截武器。
反观美国,其在卫星网络、指挥系统、导弹技术等方面均需“从头迭代”,短期内难以实现类似构想。
二、攻击-11无人机:颜值与实力兼具
从外观设计来看,攻击-11的进气道布局在全球无人机中堪称“最先进、最具威慑力”;从性能参数来看,其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0吨,而076型的电磁弹射系统可轻松弹射30吨级装备,完全能满足攻击-11的上舰需求。
未来,攻击-11将成为076型的核心舰载装备之一,进一步强化其隐身打击与侦察能力。
三、076型两栖攻击舰:海试进程快,作战定位清晰
076型从下水到港试仅用11个月,远快于福建舰“下水后1年11个月才进入港试”的周期——这是因为076型的舰体结构与系统配置相对简化,且有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作为成熟参考,海试进程大概率会非常顺利。
从命名逻辑来看,中国航母、075型两栖攻击舰、076型均以省份命名,这体现了海军对这类大型装备的“统一战略期待”:
吨位优势:即便076型是其中最小的型号,排水量也达4万吨,属于大型作战舰艇;
攻击定位:这类装备的核心任务是“远洋进攻”,而非近岸防御——航母需依赖护航舰队形成战斗群,076型则更适合与航母协同,在航母夺取制空制海权后,贴近海岸实施登陆攻击或对陆打击;
多任务能力:和平时期可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海上巡逻等任务,战时则成为两栖作战与无人机打击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