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近期美国两家地方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引发市场动荡。我们认为,美国私募信贷市场快速膨胀,以及此前较为低迷的商业地产相关信贷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但目前美国企业整体现金流健康,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且相关信贷资产体量不大,美国银行信用风险蔓延的风险总体可控。但中长期看,美国中小银行数量庞大,在揽存成本结构性上升的环境下,大量中小银行同质竞争、风控缺位等弊病意味着他们资产质量风险或势必相对更高,中期其商业模式面临挑战。长期看,美国银行业仍面临整合压力。

一、美国地区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导致市场陷入动荡,但风险可控

近期美国ZionsWestern Alliance两家银行披露信贷欺诈和坏账问题,引发信贷质量担忧1016,美国地区银行指数大跌6.3%信用风险事件叠加其他负面因素是市场反应剧烈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政府关门、中美经贸关系再生变数,及流动性波动等。

整体看,美国银行体系信贷质量仍较稳健,但地区银行是薄弱环节,不排除会有零星信用风险暴露。目前已经暴露出的问题贷款对两家银行本身的影响相对有限。现有贷款损失仅占Zions银行2024年利润的6.3%,而Western Alliance也认为现有抵押品足以偿还债务。整体看,美国银行逾期率、不良率、核销率等指标等显示信贷质量仍较为稳健2023年以来中小银行承受的信贷损失更多且对商业地产敞口更高,不排除出现局部信用风险暴露。

二、关注美国私募信贷市场private credit以及商业地产相关风险

我们认为,美国经济韧性避免商业地产风险扩散为系统性风险,而私募信贷市场风险也相对可控。近年来美国私募信贷规模近十年增长超万亿美元,2024年达到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银行总资产的6.9%,平均利率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但由于每笔贷款按久期、偿付顺序、抵押物质量等不同而单独备案,风险直接传导相对更慢。疫情后,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虽然相关风险零星爆发,但并未扩散为系统性风险,且目前已经出现边际好转迹象。随着名义增长4季度或再度加速、利率回落,总体风险可控。

三、本次美国地方银行信用风险不同于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

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相比,本次信用风险所涉及的资产规模更小,挤兑风险也相对更小,也更易处理①涉及的资产类别不同。硅谷银行事件是国债等资产“浮亏”,其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②信用风险规模更小。硅谷银行事件中“浮亏”规模最高达到6200亿美元,本次所涉及信贷欺诈总规模低于2亿美元。③挤兑风险相对更小。硅谷银行事件爆发后立即引发了对中小银行挤兑,但本次风险只局限少数银行,尚未出现挤兑。④更易处理。硅谷银行事件通过联储、财政部及FDIC联合干预,而本次银行自身能够吸收相关损失。

四、中长期,美国中小银行面临整合的压力

同质竞争、低监管、高利率推高美国中小银行脆弱性。①美国银行集中度较低,中小银行面临同质化竞争。美国银行中资产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数目高达近4000家,数量占比超过90%②中小银行面临的监管环境更宽松。《多德弗兰克法》以及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后监管加强均没有覆盖大量中小银行。③利率上升推动中小银行“铤而走险”。揽存利率上升令中小银行盈利压力上升、从而追逐高收益资产并积累信用风险。

风险提示:金融风险加速蔓延,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大。

目录

一、美国地区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导致市场陷入动荡,但风险可控

二、关注美国私募信贷市场(private credit)以及商业地产相关风险

三、本次美国地方银行信用风险不同于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

四、中长期,美国中小银行面临整合的压力

摘要

一、美国地区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导致市场陷入动荡,但风险可控

近期美国ZionsWestern Alliance两家银行披露信贷欺诈和坏账问题,引发信贷质量担忧。Zions银行两笔商业和工业贷款损失5000万美元[1],而Western Alliance Ban[2]则披露已经在8月指控借款人“未能提供优先抵押贷款”,构成欺诈,涉及金额可能达到1亿美元。两家银行的风险事件导致美国地区银行指数(KBW Regional Banking Index)大跌6.3%,为自六月份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也是自四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中,Western Alliance Bank 股价下跌10.8%Zions Bank 股价下跌13.1%,两者均创 2023 年硅谷银行危机后的最大单日跌幅。黑石、Apollo(阿波罗)、凯雷等机构通过“信贷基金”、“夹层融资”等业务,向地区银行覆盖的中小企业、商业地产项目提供补充融资,地区银行信贷风险暴露引发市场对其资产端质量的担忧,这些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股价也明显下跌。此外,市场风险偏好也出现回落:标普500指数下跌0.6%,美债收益率也整体回落。

近期美国经济走弱,叠加其他风险事件放大了Zions银行和Western Alliance银行信贷质量问题,导致市场反应较为剧烈。尽管Zions 银行与 Western Alliance 银行的信贷问题本身规模有限,但恰逢美国政府关门、中美经贸关系再生变数以及流动性波动等多重风险集中爆发,市场恐慌情绪被显著放大,最终引发远超单一事件的剧烈反应。

Ÿ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整体走弱,叠加政府关门、中美地缘政治冲突升温,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有所上升截至 2025  10 月,美国 22 个州已陷入经济衰退或濒临衰退(穆迪数据),月失业率升至 4.3%(近 4 年新高),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 94.2个月新低);制造业 PMI 连续 3 个月低于荣枯线。而美国国会两党预算分歧导致政府停摆已接近三周,何时能够重启仍然有较大不确定性。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特朗普政府相关言论引发市场对贸易措施升级的担忧,也对市场情绪带来一定冲击。

Ÿ9月中下旬,次级贷款公司Tricolor Holdings以及汽车零部件公司First Brands 倒闭,暴露了贷款机构监管方面的漏洞,已经引发了市场对于信贷市场透明度的质疑First Brands 通过应收账款折价出售、表外债务嵌套等复杂操作累积大量隐性负债,信息披露严重不透明,最终因债务重组失败破产,其负债规模(100-500亿美元)与资产规模(10-100 亿美元)存在巨大缺口;Tricolor Holdings 则因客户违约率飙升(升至 12%)无力偿债。两家企业的倒闭暴露了贷款机构监管方面的漏洞,引发了市场对信贷市场透明度的质疑,也加大了Zions银行和Western Alliance银行信贷质量问题对市场情绪的冲击。

Ÿ1016日,一家或多家银行连续第二天使用了美联储的常设回购工具(SRF),显示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放大了市场的脆弱性1015日和16日联储SRF[3]使用量分别达到67.5亿美元和83.5亿美元(图表1),在非季末出现SRF使用量的上升,显示随着银行准备金规模的下降以及隔夜逆回购(ON RRP)余额降至0附近,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近期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的异常飙升,也佐证了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压力,也对风险偏好造成拖累。

目前已经暴露出的问题贷款对两家银行本身的影响相对有限Zions总资产约为890亿美元,2024年利润为8.0亿美元,5000万美元损失仅占总利润的6.3%Western Alliance银行总资产约为867亿美元,2024年利润为8.1亿美元,且公告显示,根据“现状”评估,现有抵押品足以偿还债务,且拥有两位超高净值人士提供的有限担保和全额担保,预计该公司的不良资产总额将低于630日水平,2025年业绩展望目前不受影响[4]。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整体看,美国银行体系信贷质量仍较稳健。2025年以来,逾期率、不良率、核销率等指标也显示信贷质量仍较为稳健。截至20259月,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为11.9万亿美元,信贷增速从202412月的2.55%上行1.89个百分点至4.44%(图表2)。而2025年二季度美国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的逾期率为1.52%,较2024年底的1.54%边际下降,不良率较2024年底的0.98%边际下降0.02pp0.96%,而坏账核销率也有所下行(图表3- 5)。2025年二季度所有银行的拨备率有明显跳升,但根据FDIC二季度报告[5],这主要是因为二季度Capital One合并Discover,会计要求所致,这也与资产规模在500-7500亿美元的银行(Capital One属于此类别)拨备率较一季度大幅上升0.6pp1.47%的高位所对应,而其他规模银行拨备率则相对平稳(图表6)。大型银行三季度拨备反而有所下降。目前多数大型银行已公布三季度财报,虽然摩根大通因为此前First Brands事件新增计提拨备,但其他大型银行合计拨备却降至两年来低位,整体大型银行三季度拨备较二季度有所下降。美联储三季度SLOOS调查显示银行信贷标准处于较为宽松的位置,但也有部分信贷种类标准边际趋严。根据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美联储高级信贷主管调查(Senior Loan Officer Opinion SurveySLOOS),银行整体信贷标准整体处于2024年以来较为宽松的位置,其中,工商企业贷边际放松,但消费贷、商业地产贷以及居民住房贷信贷标准有边际收紧(图表7)。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前瞻指标方面,美国企业总体现金流状况良好,银行去监管及联储再度开启降息周期后,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名义增长可以覆盖加权平均融资成本。美国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仍有韧性,现金流状况较为稳健。如我们在【华泰宏观|专题】为何关税冲击下美国企业盈利维持韧性2025/9/21)中所述,虽然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遭遇关税、驱逐移民、DOGE裁员等多重冲击,但在年初以来的弱美元、金融条件宽松以及劳工成本下降均对美国企业盈利提供支撑,二季度标普500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仍处于9.2%的高位。向前看,银行去监管与联储再度开启降息周期推动金融体系流动性进一步趋于宽松。联储计划降低eSLR要求释放银行资本金与购买美债特别是短债的能力。根据联储测算,能够释放美国八大G-SIBs释放一级资本130亿美元,并产生约3.2万亿美元的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扩表空间。此外,由于当前美国就业市场供需延续走弱,叠加短期政府关门等事件使得美国就业市场进一步承压,我们预计联储20251012月仍将各降息一次,并且由于近期流动性压力迹象(SOFR利率跳升,SRF使用量出现走高),一级交易商预测联储将于明年一季度结束缩表,进一步放松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而与此同时,虽然美国就业市场整体放缓,但居民消费维持韧性、AI投资再加速均对美国四季度增长有所支撑。经济修复的背景下进一步放松金融条件,或将推升美国经济名义增速,从而得以覆盖加权融资成本(图表8-9)。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但地区银行是薄弱环节,不排除会有零星信用风险暴露。2018年以来,包括地区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在居民住房与商业地产信贷占其总信贷中占比更高、增长更快,因而风险敞口更大。截止20259月,房地产贷款占中小银行信贷总额比例为67.4%,其中的商业房地产贷款(CRE)占比达到45.1%,远高于大型银行的34%11.5%(图表10)。20251-9月,中小银行CRE贷款同比增速均值为2.56%,而同期大型银行同比增速均值为-3.28%(图表11)。而在所有的信贷类别中,商业地产银行不良率自2023年明显上行,整体快于其他类别,若后续延续则会对风险敞口较高的地区银行带来更大压力。此外,中小银行可能承受了累计更多的坏账损失压力。由于风控以及涉及资产类别原因,中小银行的信贷指标从绝对水平上高于大型银行,因而需要对比其相较自身的变化观察两者差异。2023年以来,中小银行的贷款与租赁损失拨备项目增长要整体高于大型银行(图表12)。关注未来一至两周地区银行三季报情况。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二、关注美国私募信贷市场(private credit)以及商业地产相关风险

近年来美国私募信贷市场发展迅速,且不透明度高,存在一定脆弱性美国私募信贷规模快速增长,近十年以来增长超万亿美元。根据联储20255月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私募信贷规模已超过1.4万亿美元,占同期美国银行总资产的6.9%2015-24年十年增长1.03万亿美元,同期美国银行对私募信贷管理者的借款也出现较快增长,2024年规模接近1000亿美元(图表13-14)。从投资标的与方式来看,美国私人贷款以企业贷款为主,对商业地产的敞口也不容忽视。美国私募信贷以向企业的直接贷款为主(Direct lending,占比在4-5成左右[6]),对商业地产项目的风险暴露难以直接度量,但一些间接敞口不容忽视。例如,此次事件涉及的主要涉及困境债(Distressed Debt)业务(占比或在2成左右[7]),主要是通过收购违约与高风险债务以期后续能够通过重组或转股获益,业务标的为商业地产项目;除了困境债业务之外,私募信贷公司还会通过不动产抵押来发放定制贷款,但目前尚未有直接数据统计其规模。此外,美国私募信贷监管宽松以及过度追逐风险可能会积累脆弱性,带来金融稳定风险。虽然私募信贷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端期限错配的问题,并且由于投资锁定期较长,出现大幅挤兑的风险相对较小,但需要关注其潜在脆弱性。具体来说,

§银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私募信贷满足了银行退出的一些高风险贷款需求,本身面临的风险可能更高。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整体趋严,特别是对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日益严格。高收益高风险资产纳入银行表内将带来较大的监管压力,因而资金流向以私募信贷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监管套利”。从私募信贷的业务格局演变也可以看到,2008年以来工商企业直接贷款取代如夹层债、困境债等另类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其最为主要的业务,并成为传统信贷领域银行外的重要补充。由于私募信贷满足了可能无法或难以从银行获取信贷的企业的需求,因而其要求的回报自然更高。联储研究显示,私募信贷/基准利率利差在600bp,而一般银行借款利率、高杠杆企业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利差则分别为175bp405bp左右,考虑到当前SOFR利率在4.3%左右,私募信贷利率可达10%以上(图表15-16)。

§私募信贷领域的空闲资金(干粉资金)大幅增长,加剧私募信贷管理者的竞争压力,可能出现过度追逐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控制标准,积累金融风险根据联储统计,截至2024年底,美国私募信贷中已融资但未使用的资金(又称干粉资金,Dry Powder)规模达到2779亿美元,近十年增长1817亿美元,占已融资金额的20%(图表17-18)。干粉资金的增长一方面显示投资者对这一资产类别的兴趣较高,但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如商业地产等标的资产表现不佳时,管理人出于创造更高回报的目的可能选择风险更高的项目,导致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上升。

§此外,正如本次事件所示,由于私募信贷也会从银行获取资金,其风险也可能拖累银行。当私募信贷公司从银行获取资金时,会以其自身投资的资产进行抵押(比如本次事件中商业地产困境债),而银行为降低风险,一般会要求获得抵押资产的第一留置权,而将高风险高收益的次级留置权分配给私募信贷公司。这种做法表面是实现了银行的风险隔离与私募信贷公司的风险与收益偏好匹配的“双赢”,但当私募信贷公司因其积累了过多高风险底层资产出现问题,而无法偿付银行借款时,风险又会拖累银行系统,银行实际上间接“持有”了这些次级资产。此外,由于通过私募基金这一层级之后,银行对其获得的抵押资产的风险评估的难度可能会更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进而实际上加剧了整个系统的脆弱性。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疫情后美国商业地产持续承压,风险有所暴露,目前处于寻底过程中,关注对其敞口比较高的银行机构相关风险。疫情导致的居家办公模式延续以及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加快加息,商业地产在疫情后持续承压。从价格、空置率以及供需情况来看,目前商业地产仍处于寻底进程中。截至2025年二季度,2025年以来美联储商业地产价格同比增速整体呈现回升迹象,但趋势尚未稳固,而反映正在谈判或签约的Green Street商业地产指数回升趋势则相对明显(图表19)。不过,虽然价格有改善迹象,但空置率仍然呈现上行趋势,2025年二季度高达20.6%(图表20)。这也与当前办公室供需情况变化基本对应,虽然202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新建办公室规模(即供给)有所收紧,需求端仅表现为降幅收窄但未转正,指示供需条件呈现逐步修复的趋势,距离平衡这一“底部”仍有一定空间(图表21)。因此,与商业地产关联密切的中小银行仍然承压,需密切关注其风险情况。如上文所述,美国中小银行对商业地产的信贷敞口高于大型银行(图表1022)。商业地产贷款逾期率自2023年以来整体上行,且中小银行从2025年以来收紧了对商业地产项目的信贷条件(图表23-24)。此外,如本次事件所揭示的,商业地产项目风险也可以通过私募信贷渠道拖累银行。根据经济学人报道[8],伴随此前商业地产价值下跌,相关抵押贷款的贷款价值比(LTV)骤升,而银行不得不因监管成本而收缩信贷,风险偏好更高的私募信贷补位,但正如此次事件所示,私募信贷机构的商业地产信贷或困境债风险会通过银行对私募信贷的贷款而拖累银行,而“深耕”商业地产项目的地区银行受到潜在影响可能更大。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我们认为,美国经济韧性避免商业地产风险扩散为系统性风险,而私募信贷市场风险也相对可控。虽然面临高利率、关税等多重冲击下,但今年以来美国经济整体维持较强韧性,特别是企业现金流与盈利水平仍然较为健康。这背后既有年初以来美元走弱带来海外收入提高、金融条件放松,也有财政预期、AI投资加速变现等因素的支撑。此外,尽管商业地产风险零星爆发,但整体看并未扩散为系统性风险,叠加供需条件逐步改善,商业地产似乎已经有边际好转迹象。据商业地产研究机构 CoStar [9]2025年二季度是自 2020 年以来美国五大商业地产公司[10]首次同时上调盈利预期。往前看,随着关税影响的消退以及就业市场在四季度的边际修复,我们预计美国经济将有所改善,名义增长再度加速,叠加利率回落,软着陆仍然是基准预测。因而,由于私募信贷的主要风险敞口在企业贷款,故在美国企业经营状况逐步修复的预期下,私募信贷的风险也整体可控。

三、本次美国地方银行信用风险不同于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

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相比,本次信用风险所涉及的资产规模更小,挤兑风险也相对更小,也更易处理。第一,所涉及的资产类别不同,风险的扩散性不同2023年硅谷银行是由于高利率环境下,美国银行所持有的国债等资产普遍面临“浮亏”,而在硅谷银行之后,瑞信、第一共和国等大中型银行也因彼时利率快速上行而出现风险事件。但是本次主要涉及的是银行贷款以及目前较为脆弱的私募信贷市场,在当下美国企业盈利仍有韧性、商业地产边际改善的情况下,出现坍塌式的风险扩散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此外,联储研究[11]也显示银行对私募信贷工具的敞口呈现中度集中,且银行之间在这些敞口上的重叠度很低。过去十年,衡量单一银行对私募信贷风险集中度和不同银行对同一借款人风险重叠度的指标均呈现下行趋势[12]。因而,对单一银行而言,受到私募信贷风险影响相对有限,某一私募信贷公司风险事件的扩散效应也相对有限(图表25-26),背后可能是每笔贷款按久期、偿付顺序、抵押物质量等不同而单独备案,风险直接传导相对更慢。第二,本次事件涉及的信用风险规模更小硅谷银行事件中美国银行体系浮亏的规模在20231季度最高达到6200亿美元[13],而本次信用风险事件目前所涉及的信贷欺诈总规模在2亿美元以内第三,挤兑风险也相对更小。由于利率快速上行风险的相对普遍性,硅谷银行事件爆发后一度立即引发了对美国中小银行的挤兑,但本次风险事件更多是单一信用问题,目前只局限于少数银行,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挤兑现象。第四,本次风险事件更容易被处理。硅谷银行事件的“浮亏”通过联储、财政部以及FDIC的联合干预才最终避免了进一步挤兑,且银行浮亏在高利率环境持续存在,并未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看本次信用风险银行能够自行吸收。即使后续出现其他类似风险事件,只要美国经济维持较高名义增长,冲击预计均可控。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四、中长期,美国中小银行面临整合的压力

同质竞争、低监管、高利率推高美国中小银行脆弱性。第一,美国银行集中度较低,中小银行面临同质化竞争。根据FDIC统计,虽然美国银行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截至2025年二季度仍高达4421家,而欧盟/欧元区报告银行数量则分别为2654/1982[14],且美国银行中资产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数目众多(3982家),占比超过90%[15]。以头部5家银行资产占比来衡量的银行集中度来看,美国也低于欧美与日本。根据世界银行与欧央行数据[16],截至2021年,美国前5家银行资产占比为50%,而日本和欧洲(欧元区各国均值)则高达64%/68%(图表27)。第二,中小银行面临的监管环境要更加宽松2018 年以来,以《多德弗兰克法》修改为标志,美国对中小型银行放松监管标准。2018年特朗普政府推动修改《多德弗兰克法》,将系统重要性阈值从 500亿美元上调至2500 亿,大量资产在2500 亿以下的银行不再适用此前的“增强型审慎标准”(EPS)、年度压力测试等最严要求。虽然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后,监管机构将长期债、资本计量等强化要求延伸至1000 亿美元的区域性大行,但大量中小型的地区银行和社区银行并未受到影响。第三,高利率环境若长期持续,可能加大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压力。高利率环境下,揽存利率上升,对利息收入依赖度高的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利润压力更大,不排除中小银行在压力之下追逐高收益资产,从而积累信用风险。我们认为,中长期看,美国中小银行或面临整合的压力,但只要美国维持较高名义增速,个别银行问题的暴露不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华泰 | 宏观: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风险提示

金融风险加速蔓延:同质竞争、低监管、高利率推高美国中小银行脆弱性,叠加美国商业地产仍在修复进程,中小银行信用风险或超预期加速。

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大:若联储后续宽松进程不及预期,金融市场流动性可能收紧导致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大。

[1]Zions银行总部位于犹他州,业务覆盖美国中西部,以能源行业贷款(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农业贷款为特色,2025年二季度末资产规模约 890 亿美元,而此次暴露的风险正与核心业务相关——2025 年二季度确认两笔商业和工业贷款损失,合计金额达5000 万美元。

[2]Western Alliance Bank总部位于亚利桑那州,聚焦美国西部中小企业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尤其是商业地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资产规模约867亿美元,在地区银行中排名前列

[3]SRF 是美联储在2021年设立的常设工具,允许一级交易商和部分存款机构以高质量抵押品(主要是美债、机构MBS)换取短期流动性(隔夜回购),以防止货币市场利率过度上升或流动性紧张。

[4]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212545/000162828025045169/wal-20251016.htm

[5]https://www.fdic.gov/quarterly-banking-profile/quarterly-banking-profile-second-quarter-2025-pdf.pdf

[6]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4/03/20/2849698/0/en/North-America-is-consolidating-alternative-assets-as-region-holds-almost-two-thirds-of-global-AUM-Preqin-reports.html,根据Preqin2023  6 月底,美国直接贷款策略占总体资产管理规模的 44%

[7]由于美国数据缺失,这里使用pichbook 2024二季度)公布的2022年末全球私募信贷规模数据,困境债业务规模占比在18%,这里作为估计参考。

[8]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5/09/01/america-is-escaping-its-office-crisis/

[9]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 economics/2025/09/01/america-is-escaping-its-office-crisis

[10]CBREColliersCushman & WakefieldJLL  Newmark            

[11]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notes/feds-notes/bank-lending-to-private-credit-size-characteristics-and-financial-stability-implications-20250523.html

[12]银行对私募信贷工具风险敞口集中度的HHI指数、银行间私募信贷敞口重叠度的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

[13]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23-svb-exposed-risks-banks

[14]最新为2025年一季度数据

[15]https://www.fdic.gov/quarterly-banking-profile/quarterly-banking-profile-second-quarter-2025-pdf.pdf

[16]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date/2022/html/ecb.pr220602~eaf6b332b2.en.html.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DDOI06JPA156NWDB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DDOI06USA156NWDB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5年10月19日发布美国中小银行会重演硅谷银行风波吗?

易峘 研究员 SAC No. S0570520100005 | SFC AMH263

胡李鹏 研究员PhD SAC No. S0570525010001 | SFC BWA860

王子琳 研究员 PhD SAC No. S0570525090002 

赵文瑄 研究员 SAC No. S057012403001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水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863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