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沃尔昌斯克,俄军控制七成区域后持续向城区纵深推进;扎波罗热方向,六个定居点被俄军撕裂防线。
乌军的溃败并非偶然。
其后勤体系早在数月前就已濒临崩溃。与此同时,乌军内部矛盾公开激化。基辅总参谋部下达“死守令”,但前线部队普遍出现抗命溃退。
逃兵潮持续发酵,兵力枯竭迫使乌当局实施“抓壮丁式”征召。
一段手机直播画面中,乌军士兵高举白旗向俄军投降,并直言:“军官早跑了,我们不想为泽连斯基送死。”

对于这种现象,普京下了一道命令:要保护好想要投降的乌军士兵,不要被乌方人员给射杀了。
这道指令直击乌军心理防线——当士兵深陷包围、后勤断绝,背后还有督战队枪口胁迫时,“投降即活命”的承诺将成为瓦解斗志的利器。
俄军事专家分析称,此举比狂轰滥炸更有效,“它让乌军士兵意识到,抵抗是徒劳的,而投降是通往生存的合法路径”。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日益增强的战场自信。
格拉西莫夫在汇报中特别提及“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该导弹持续飞行15小时、航程达14000公里,且“尚未达到性能极限”。这一突破性武器不仅强化了俄军的核威慑能力,更成为谈判桌上的重磅筹码。
据悉,普京已通过特别代表向美方传递立场:唯有“建设性对话”才能推动局势缓和。换言之,俄罗斯正以军事优势为底气,逼迫西方接受其设定的谈判框架。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战略困境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继续作战意味着兵力与资源持续消耗,谈判妥协则需割让顿巴斯,国内政治压力使其进退两难。
说白了,“基辅的悲剧在于,他们既无法赢得战争,又输不起和平。”
走投无路之际,泽连斯基突然又拿中国做文章。
据乌媒报道,泽连斯基近日在记者面前,先是用近乎虔诚的语气强调乌克兰”非常希望”中国介入调停,帮助结束俄乌冲突。
但随后,他话锋一转称,乌克兰没有能够直接向中国施压的办法,暗示希望美国政府对中国施压。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一天,他又指控“中国援俄”,称“中国通过提供机械装备助长战争”。
这种一边求人办事一边抹黑对方的行为,实在是荒唐。
就连美军高层都多次承认未发现中国军援俄罗斯的证据,可泽连斯基仍坚持演出这幕”空手指控”的独角戏,试图将乌克兰的困境归咎于中俄贸易。

他的目的其实不难猜:
其一,转移国内矛盾,寻找“替罪羊”。
面对顿巴斯可能失守的危局,泽连斯基急需掩盖基辅当局的决策失误。当民众意识到政府为西方“代理人战争”牺牲普通人性命时,指责外部势力能短暂凝聚民心。
其二,绑架美西方,施压中国“断援”。
泽连斯基深谙美欧对“中俄结盟”的忌惮。他刻意放大“中国支撑俄罗斯战时经济”的描述,实为催促美西方国家加大军援,甚至推动西方制裁俄罗斯。
毕竟,若中国真如他所言全面援俄,“俄乌战场早已不是这个样子了”——这句耿爽在联合国的表态,恰恰暴露了乌克兰的恐惧。
其三,为“后冲突时代”铺路。
泽连斯基曾公开憧憬“乌克兰成为下一个韩国”,暗示民众牺牲可换取战后重建红利。但越南战争中的韩国模式有其特殊性:美军订单催生了三星等财阀崛起,而今日乌克兰的工业基础已被摧毁。

将中国树立为假想敌,或许是为未来向西方索要更多经济补偿埋下伏笔。
面对指控,中国的回应始终清晰: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严格管控民用物资转军用。
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是市场行为,而非军事支持,况且,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对乌出口农产品、医疗器械的规模甚至同比增长,若按泽连斯基的逻辑,这岂非“同时资助双方”?
但目前来看,这些都不重要了,借此拉拢美国支持乌克兰,施压俄罗斯才是重中之重。
那么,美方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特朗普在启程访问亚洲三国之前,突然表态称“希望中国帮助解决俄乌问题,对俄制裁已经很严厉了”。
俄罗斯早已明确表态:不解除制裁,拒绝和谈。这背后是美国战略困境的缩影,特朗普已经对普京没招了。
而乌克兰前线兵源枯竭,连老年士兵和外国雇佣兵都被征召,欧洲援乌能力因通胀持续衰减。

而美国既不愿继续“输血”,又怕背负“抛弃盟友”的骂名,于是试图将中国推向前台,让中国来解决这个难题。
但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
外交部发言人近期重申,中方“根据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坚定推动对话与和平”。
这一原则并非空谈。回顾柬泰边境冲突时,中国特使通过穿梭外交促成三方会谈,最终达成的“安宁共识”同时照顾双方诉求,获得东盟认可。
事实上,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劝和促谈”的立场一直都没变过,始终未关闭调停窗口。
在俄乌问题上,俄罗斯的“安全保障”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才是核心矛盾。

若美国回避这些关键问题,只想让中国充当“说客”,这样的“请求”注定徒劳。
说到底,泽连斯基的“中国牌”,终究是弱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挣扎。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