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强自身”到“辐射全省”
“一个跟济南很像的城市”,山东当地媒体曾这样形容福州。
同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济南被省内经济大市青岛“强压一头”,省会首位度在全国都比较靠后,而福州也曾被泉州力压多年,在一众省会城市中,显示度并不算高。
过去几年,两城一度“同频”发展——2020年,GDP双双突破“万亿大关”;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也都从省级层面获得支持,明确“强省会”战略……
眼下,“十四五”即将收官,济南主动“握手”。11月5日至6日,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带领党政代表团到福州学习考察。这是继2024年福州市党政代表团到访济南之后,两座城市再度跨越千里的深度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座城市中,济南曾一度是“领跑者”,但自2022年开始,福州GDP已经连续三年领先济南,从省会“首位度”来看,近年来福州“强省会”的步子也走得更快一些,首位度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站在新的发展节点,这两座肩负相似使命的省会城市,如何相互借鉴产业培育和都市圈建设经验,一同实现“强自身”到“辐射全省”的关键跨越?
1
赶超
济南和福州的“双向奔赴”,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两市就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近年的高频互访,两地将合作主题明确聚焦到“强省会”这一共同目标上。
同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济南和福州曾长期面临“省会首位度偏低”的相似困境。转机出现在2020年,两市双双突破“万亿大关”,以此为新起点,山东和福建都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推动两座省会城市加快崛起。
从进度看,福州走得更快——自2020年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四年间连续超越泉州、南通、西安、济南、合肥、佛山六城,GDP排名从全国第23位攀升至第17位。

而在福建省内,福州自2021年重回“经济第一大市”后,GDP总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与泉州、厦门之间的差距连年拉大。2020—2024年间,其省会首位度从22.82%提升至24.65%,“强省会”战略的成效初显。
对比之下,济南在同一时期也实现了全国经济排名的进位,由第18名前进至第17名,但省会首位度始终在14%以下徘徊,未体现明显提升,距山东省“2025年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的预期目标仍有差距。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城市进化论采访时分析,福州自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落地以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效带动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福州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7900亿元,数字经济年平均增长近20%,数字经济对福州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从35%跃升到56%。
此外,福州还依托沿海优势,推动航运、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快工业体系向绿色化、现代化转型。
这些经验,正是济南南下学习的重点。此次济南市党政代表团的福州之行,实地走访了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点位,深入探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作路径。
考察过程中,刘强明确表示,希望两市在良好合作基础上,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互学互鉴,深化拓展各领域交流协作。
2
转型
济南一直在寻找更进一步的可能。
今年前三季度,两市GDP双双突破万亿元规模——其中,济南GDP10433.7亿元,同比增长5.4%;福州GDP10005.35亿元,同比增长5.7%,换句话说,济南领先了福州420多亿元。
这样的剧情也曾在去年三季度上演,彼时济南也曾领先福州320多亿元,但最终在四季度被福州反超,全年GDP落后福州700多亿元。
从产业结构来看,差距主要在于二产——济南二产增加值落后了福州605.14亿元;进一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济南全年同比增长6.4%,福州则是9.0%。
当地专家曾指出,济南传统产业如机械制造比较突出,虽然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速较快,但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济南曾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要达到90%。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625316如丁长发所说,福州在这方面走得更快。截至目前,福州全市累计数字化转型改造立项试点达569家,从试点企业改造验收总体情况看,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4.94%,比改造前提高12.1%。
在智改数转推动下,近年来福州形成新型功能材料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信息技术、光电、氢能源、生物医药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产业协同的聚合效应。以恒申控股集团为例,从一根尼龙绳起步,逐步构建起覆盖化工、化纤和新材料的全球产业生态圈,成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商。
正因如此,济南此次南下取经,重点关注了恒申控股的全产业链、东南汽车的新能源转型等案例。如济南当地媒体报道所述,上述案例对济南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说,具有跨区域产业协同的深层机遇。
就在不久前,济南、福州两市科技局就科技创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深化两地科技合作机制建设,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济南与福州在产业发展上各具禀赋”,丁长发表示,两座城市在产业协同、技术互补、经验互鉴等方面合作空间广阔,可以取长补短、携手同进。
3
画圈
本次两市交流的重点,还包括都市圈建设。
实际上,早在去年福州市党政代表团到济南考察时,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就明确表示,建议两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相互借力,聚焦都市圈建设发展等,共享资源、密切协作。
都市圈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济南与福州均已获批国家级都市圈,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从都市圈批复时序上看,福州都市圈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获批成为继南京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在都市圈的赋能下,福州GDP时隔22年再次超过泉州,且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强省会地位不断巩固。
都市圈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则于2024年初获国家批复,成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强省会”不仅要做强自身,更要辐射带动周边。目前来看,两大都市圈在辐射协同方面仍面临挑战。
丁长发认为,到目前为止,福州对南平、莆田、平潭等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产业带动、引领区域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同样,济南都市圈也面临内部协同不足的问题。济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郑博川等人曾撰文表示,济南都市圈多个城市在产业发展上缺少统筹谋划,城市的产业重叠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分散和竞争的加剧。
图片来源:《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抱团发展”成为区域竞争的新选项。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迫切需要以‘强省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省份普遍有多个经济增长极,如山东济南、青岛、烟台,福建福州、泉州、厦门,江苏南京、苏锡常等,更适合构建多中心均衡发展的格局。”
丁长发分析指出,东部省会不必刻意追求“一家独大”,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包容态度,联动省域范围内的其他都市圈,共同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以济南为例,从山东全省来看,青岛发展比济南要好,其港口资源、地理位置、营商环境等优势,是济南所不具备的。因此,济南都市圈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圈内循环”,更应在全省“一盘棋”中找准定位,与青岛都市圈等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在“强省会”的共同命题下,济南与福州再度握手,不仅是经验互鉴的取长补短,更关系到山东与福建在全国区域竞争中的整体表现。两大沿海省会如何从“单点突破”迈向“区域共进”,或是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文字 | 刘旭强
责任编辑:刘德宾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