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央视新闻、观察者网的有关报道,11月18日央视新闻国际时事评论栏目《世界周侃》制作并发布了一段长达4分15秒的有关琉球地区的相关纪录片。
纪录片播出后在微博平台上已经累计播放已超过174万次,然而日本却因此破防了。因为在这段纪录片中,中方提及了琉球群岛的历史。
为此日本外务省还向中方提出抗议,中方自然是拒绝抗议的。于是11月23日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就登上了琉球群岛当中的石垣岛和与那国岛,对两岛上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进行了视察。
而且小泉进次郎还在当地的记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目前正在计划加速在与那国岛上部署地对空导弹部队。

【日本防卫相小泉进次郎在与那国岛和石垣岛进行视察】
但是这件事日本政府必须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要知道之前驻日美军在日本山口县岩国市部署了“堤丰”中程弹道导弹,就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不满,要求他们尽快撤离。原因是害怕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
所以小泉进次郎这次登岛视察,大概率是为了推进日本政府在与那国岛部署导弹部队一事,与当地政府进行磋商的。
不过说句实话,琉球群岛上的居民实际上对日本的认同感很低,2025年的民调显示,41%的当地居民自认为自己是“琉球人”,而且只有3%的人纯粹认同自己“日本人”的身份。
年轻群体当中,有56%的人选择琉球身份,37%的人支持“琉球独立”或者“高度自治”。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按照正常道理来说,不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日本“历史修正教育”之后的琉球居民会更加认同“日本身份”吗?

这其中就不得不说一说日本主流社会对琉球居民的所作所为,以及琉球社会的文化复兴浪潮。二战末期,日本军方在琉球实施“玉碎令”,强迫27万平民(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自杀或充作人肉盾牌,甚至杀害被认为“会说日语”的琉球人以防泄密。
这段历史记忆成为琉球人心头上一道抹不平的伤疤,而在美国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转交给日本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对琉球推行“方言灭绝政策”,禁止他们在学校、公共场所使用琉球语,对违反者进行羞辱。
其教科书也全面删除了琉球历史,将其塑造成“日本固有领土”。导致本来在琉球通用的语言,如今仅有不到5%的人能够流利使用。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在宗教信仰、军事存在上严重压抑着琉球地区。
但是近年来,琉球地区掀起了文化寻根浪潮,地方政府推动琉球语逐渐在教学中恢复,传统服饰、舞蹈、乐曲等也开始重新被拾起。在这样的潮流之下琉球年轻人开始了解琉球历史的真相。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日本政府想要在与那国岛上部署导弹部队,其阻力恐怕是挺大的。尤其是在该新闻曝出后,解放军就有了动作。
威海海事局11月23日发布航行警告称,自11月24日早上6点至下午17点,解放军将在刘公岛东部水域集结,并进行实弹射击。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刘公岛是中日甲午海战的重要战场,它有“东隅屏藩”和“不沉战舰”之称,与旅顺口共同扼守渤海咽喉。
刘公岛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诞生地和主要基地,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和刘公岛,北洋舰队被围困在刘公岛港内与日军激战25昼夜。最终刘公岛沦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刘步蟾等将领自杀殉国。

也因此,刘公岛被公认为,“甲午海战的主战场之一”和“终战之地”。今年是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解放军选择在此地进行一昼的实弹射击,就是在警告日本,这回与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终极之战”的已经不是130年前的北洋水师了,而是新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解放军海军。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