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这个暑期,一系列抗战主题电影热映。大屏幕上的帧帧画面“为历史显影”,从不同侧面呈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令很多观众泪目。当此之时,舆论场上却也出现了一些奇谈怪论,有人对抗战电影极尽抹黑,甚至攻击这是“渲染仇恨”。

  这个暑期,一系列抗战主题电影热映。大屏幕上的帧帧画面“为历史显影”,从不同侧面呈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令很多观众泪目。当此之时,舆论场上却也出现了一些奇谈怪论,有人对抗战电影极尽抹黑,甚至攻击这是“渲染仇恨”。

  “一部好电影炸出了一批洗地党”,对一些大V阴阳怪气的话术,有网友如此评价。一边是民众朴素的家国情怀,一边是恶意满满的污名矮化,这种现象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虽早已结束,但围绕于此的舆论战、文化战、认知战始终在继续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80年后的今天,华夏大地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但曾经那最沉重黑暗的一页,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不能忘,不敢忘。那些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的英雄身影,不能忘,不敢忘

  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铭记历史,守护未来,绝不让悲剧重演,是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二)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会涵养自身的历史记忆。这些通过文本、图像或口耳相传所获得和保存的“过去”,对于建构国家的同一性、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必须看到,历史并非天然存在或者必然被记住。倘若任其堆积于故纸堆,很可能随时间湮灭;倘若任他人随意曲解,则可能被涂抹成另一个样子。只有主动传承,那些诉说、呐喊、流血与燃烧,才会发挥其警示作用。

  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文艺就是最常见、最轻量的打开方式,也最能触及人心、触及灵魂。我们知“国破家亡”,但看到画面中的满目疮痍、襁褓幼儿性命垂危,更知何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知“侵略罪恶”,但看到照片中的血腥比赛,更知法西斯恶魔何等灭绝人性,为其洗地何其可恨;我们知“英雄伟大”,但看到最普通的市民,从逃亡到求生再到抗争的觉醒过程,更知划破黑暗的勇气何其珍贵。

  无论是用文物展示铁证,还是用展演启迪心灵,挖掘史实、还原真相,文艺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大。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段,生动形象的话语讲述,从多种切口、以多维方式讲述历史,正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更直观了解和感受当年的种种,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三)

  历史题材的战争片,或者说反法西斯文艺,并非中国独有。《辛德勒名单》《血战钢锯岭》《美丽人生》《钢琴师》……纵观世界,二战题材的影片不胜枚举,各国从各个角度记录那场“文明与野蛮的终极对决”,把法西斯主义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就了不少经典之作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有些人偏偏觉得中国不能这么拍。直到今天,对中国的抗战主题电影,舆论场依然有人说三道四,频频发难。试问,中国人回顾抗战历史,自然抒发对同胞的情感,表达对侵略罪行的痛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正义的捍卫,何错之有?中国观众为抗战主题电影深深触动,不应该吗?

  “仇恨的种子,从来不是因为传播真相而播撒,而是因为惨无人道的屠杀以及后续恬不知耻的掩盖所深植。”多年来,不仅日本政府从未深刻反省侵略罪行,日本右翼势力更一直在推进篡改和掩盖侵华历史,极大扰乱着国际社会的历史认知。将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称为“南京事件”,将731部队描述为“战争医学研究机构”……在所谓“历史无明确定义”的论调下,战争罪责被模糊,滔天罪恶被抹杀。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场上种种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也时而沉渣泛起。这都提醒我们,“历史照相馆”,呼唤更多人守护。抗战电影不是不能拍,而是太需要认真拍、赶紧拍了。摆出铁证、表达义愤,不是渲染悲情、激发仇恨,而是回击谬论、捍卫真相。

  艺术光影里的历史,描述的从来不仅仅是战争本身,而是提供反思战争、触摸历史的观察视角和把握方式。那些居心叵测者,攻击的也不是一部两部抗战片,而是拒绝反思历史,拒绝正视侵略罪责。这只会进一步加深历史伤痛,阻碍真正的和解。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四)

  战争关乎正义和公理,首先涉及道德和是非判断,同时也是利益和政治的继续。某种程度上,作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分水岭,二战历史叙事是一场关于文明记忆的话语权博弈。美国兰德公司曾直言不讳指出,二战历史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心理战能量”。

  必须看到,虚无历史、篡改历史的声音从未消失。历史修正主义浪潮正试图改写带血的记忆,否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与价值。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欧美主流话语塑造的是“西方中心论”,一位军事研究学者曾指出,“现在西方史学界一谈起二战,脑中浮现的就是苏德战场的惨烈、诺曼底登陆的激烈、太平洋战场的悲烈”,中国战场、中国抗争则沦为模糊的背景板,中国甚至成为某些人口中“依赖盟军拯救的失败国家”。

  面对西方片面叙事和历史修正主义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叙事权。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斗争,我们必须讲出真相,决不允许二次伤害

  所幸,总有人接力前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当年连续几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填补了很多西方人的思想认知空白;《二十二》登陆北美,人们惊呼“还有这样一群受害者存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真实还原一段沉默的历史,把八十多年前感人故事讲给世界听……将中国声音传出去,让中国抗战场景全面呈现,人们看到的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真实的图景。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五)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的沉默,就是明天的灾难。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定格历史记忆,既是铭记真相、传播真相的应有之义,亦是时代的使命、我辈的责任。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当下年轻人,成长于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残酷性、对民族苦难的认知有所隔膜,如何让历史更好触动更多人,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不是观众,是幸存者的后代”。让抗战历史、抗战故事人人尽知,守护的是家国记忆,是血脉根基。 

定格“历史照相馆”,打赢这场认知战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

  影像留住记忆,山河守护魂魄。穿越黑暗与硝烟,让真相抵达更多人,以正义感染更多人,不断汇聚的和平力量将成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最好回响。

  撰文:田闻之

责任编辑:刘鹏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水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4466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