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签署之际,伊朗高官正在访问沙特,土耳其与埃及宣布13年来首次联合军演,而加沙的战火仍在燃烧。这一切,难道只是巧合?
一纸协议,搅动三大洲
9月17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在利雅得签署的《共同战略防御协议》,表面上强调“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但其措辞之强硬、覆盖范围之广,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协议中最关键的一句是:“任何对沙特或巴基斯坦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两国的共同侵略。”这意味着,如果伊朗——或者更现实地说,如果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与巴基斯坦爆发冲突——沙特理论上将被卷入。而如果沙特遭遇袭击,巴基斯坦也将出手。
沙特官员对路透社透露,该协议“涵盖所有军事手段”。当被问及是否包括核保护时,这位官员没有否认,只说:“这是一项全面防御协议。”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中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沙特意在何为,不言自明。
印度急了,美国慌了?
协议一出,印度外交部立刻回应:“正在密切研究其对印度国家安全及地区稳定的影响。”《今日印度》更直接发问:一旦印巴开战,沙特是否会参战?
尽管沙特官员迅速“找补”,称“沙特将继续发展与印度的关系”,但新德里的焦虑肉眼可见。印度近年与沙特关系升温,甚至成为其重要能源买家和经济伙伴。但这一协议,可能迫使印度重新权衡其中东战略。
更坐不住的是美国。CNN直言,海湾国家正“对美国作为安全保证者的可靠性越来越警惕”。一周前,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美国盟友之一),让海湾国家深感不安。沙特此举,显然是在寻找“备胎”。
美联社则关注核维度:巴基斯坦的核战略会否因此改变?尽管巴防务专家赛义德称“无需诉诸核选项”,但战略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中东格局一夜变天!正在重新洗牌
沙特的行动不是孤例。
就在协议签署同日,一名伊朗高级官员正在访问沙特——显然,利雅得已提前向德黑兰“通气”;
土耳其与埃及宣布将于9月22日举行13年来首次海上联合军演,定名“友谊之海”;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公开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呼吁伊斯兰世界团结对抗。
这些事件几乎同步发生,绝非偶然。它们共同指向一个趋势:中东国家正在绕过美国,自主构建安全网络。英国《金融时报》点破:沙特是在对外发出信号——美国靠不住,我们要自己找朋友。
巴基斯坦GEO电视台更预测,至少还有两个阿拉伯国家准备与巴签署类似协议。多米诺骨牌,或许已经开始倒下。
联合国“瘫痪”,中国三问以色列美国!
与此同时,加沙的人道危机仍在持续。9月18日,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再次就加沙停火决议表决——14国赞成,美国一票否决。
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美国第6次单方面否决涉加沙停火决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当场发出三问:
1. 到底还要有多少无辜生命逝去,加沙才能停火?
2. 到底还要发生多少惨剧,人道物资才能畅通?
3. 到底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安理会才能履行职责?
这三问,问的是美国,也是整个国际社会。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冷静的劝和者!在中东乱局中,中国的角色愈发关键。
中国是沙特和伊朗和解的斡旋者,也是巴基斯坦的长期盟友; 中国坚持“两国方案”,加大对加沙人道援助,推动政治解决; 中国在安理会坚定主张停火,反对双重标准。
与某些大国“选边站”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平衡策略:既维护与沙、巴的传统关系,也发展同印度、伊朗的合作;既批评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也谴责针对平民的袭击。
这种“不偏袒”的立场,反而让中国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调解人。
未来走向:三场博弈正在同步进行
1. 沙伊缓和与沙巴军事合作并行:沙特一边与伊朗改善关系,一边与巴基斯坦强化防务,说明其正在推行“多向安全战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 土耳其强势回归中东:通过谴责以色列、与埃及军演、接触巴勒斯坦,土耳其正重新争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
3. 美国影响力持续下滑:美国一次次否决停火决议,看似“护以”,实则牺牲的是自己的道义权威和地区信任。
世界秩序,正在我们眼前重构
沙特—巴基斯坦协议,是一个信号:
对美国说,“你的保护伞不再可靠”;
对以色列说,“军事冒险要付出代价”;
对世界说,“中东不再是谁的附庸”。
而中国的声音之所以被倾听,正是因为它代表着另一种可能:不靠武力压制,不靠阵营对抗,而是靠尊重、对话和共同发展实现安全。
这场变局才刚刚开始。下一步的关键看点:
是否真有其他阿拉伯国家跟进与巴基斯坦签约?
沙特会如何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平衡?
美国会如何回应这场“去美国化”的安全合作?
答案,或许就在接下来的每一次外交握手、每一场联合军演、每一票安理会表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