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际能源市场的微微波动,就会掀起各国的军事战略的波澜,不断地将各国的军事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
印度国有的大型炼油厂相继将对俄罗斯的原油进口订单全部暂停之际,全球都在对此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近几年来,印度的原油进口量便从每天的200多万桶一度占俄罗斯原油的近40%的主力客户,直落到如今的不足40万桶/日。
同时,中国也在对俄的石油采购策略上做出了一些巧妙的调整,即通过大幅地将海运的比例降低,大大地将管道的运输占总进口的比例提升到了35%左右。
其背后不仅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也与各国的军事安全战略紧密地相互纠结了起来。能源供应就像是军队的命脉所在,它的稳定与否,会直接对国防训练能否持续开展以及装备运行是否可靠产生影响。
2024年的时候,印度靠着进口俄罗斯那些打了折的原油,节省了差不多170亿美元呢。印度的炼油厂开足马力把这些原油加工完,再转手卖到欧洲,从中赚到了相当可观的差价。可这场”低价购入、高价抛出”的戏码,却在2025年开年之际突然落下了帷幕。
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以印度规避制裁为借口,宣布对印度价值200亿美元的纺织品、药品等商品额外加征25%的关税。莫迪政府此次的重大失算也凸显了印度长期以来对外依赖的能源采购的深刻矛盾,迫使其不得不重新对其能源的采购策略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更关键的是,美国对俄罗斯“影子舰队”的制裁切断了印度能源安全的海上生命线。183艘与俄油运输相关的油轮被列入制裁名单,导致油轮运费暴涨30%,保险费用激增30%。
对极度依赖海上能源运输的印度来说,这类风险早已不只是商业层面的权衡,而是直接触及了国家能源安全的根基。
印度石油部火速成立跨部门小组评估非俄能源来源,非洲原油份额从10%迅速升至18%,美国进口量增长25%。表面上是贸易调整,实则是大国博弈中为保国家经济稳定与军事安全做出的无奈妥协。
与印度那一时的“急刹车”相比,中国的对俄石油的进口更为明显地展现了其在能源安全的战略上的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到了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攀升至1.08亿吨,这一数字几乎占到了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两成,中国也因此成了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
进入2025年后,中国三大国有炼油企业开始压缩海运订单至15%,同时将管道运输占比提升至35%。中俄东线管道新增的支线在7月接入华东炼厂,输送量增加15%。
其深远的意义不仅体现了对我军战略布局的重大的调整,也深深地体现了对我国的深远的军事安全的考虑。海运这事儿吧,特别容易在保险、制裁、结算这些环节上出岔子。一旦哪个环节卡壳了,能源供应就得直接受影响,像军事训练啊、装备运转这些国防方面的需求,也都会跟着受到威胁。
而管道运输路线可控、外部干扰少,能为军事安全筑牢能源根基。
中国同时加速全国原油调度系统升级,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从中东的传统供应,到快速增长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管线油气,多元化的供应网络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让中国在8月俄罗斯原油进口量环比下滑的情况下,整体原油进口量仍上升近5%。
印度突然暂停进口,再加上中国策略的调整,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关。其所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利润一路暴跌68%,而其自由的现金流也骤降至了75%。
这对需要支付巨额股息、同时支撑北极项目与军费开支的企业而言堪称毁灭性打击。
俄罗斯的国家预算和军事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石油带来的收入在撑着。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量骤降,已使其年收入的不幸损失高达550亿美元,甚至不啻其一年的军费开支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