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历时13年,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开展了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研究。该研究以确凿遗传学证据证实石峁文化人群主体源于陕北仰韶晚期人群,确立了其文化和人群发展的连续性;揭示石峁文化人群与晋南陶寺文化人群、裕民文化人群、南方稻作农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展现出史前农牧业人群广泛的互动交流历史场景;最重要的是研究精细重建了石峁古城内部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透视其以父系亲缘为核心构建社会等级的运行模式,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为探究东亚早期国家起源的权力继承模式、统治家族与社会阶层构成提供了首个直接的遗传学证据,对于认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早期文明形态具有关键意义。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1月2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程度。然而,关于该遗址及相关文化人群的遗传来源,与周边黄河流域、草原人群之间的联系及其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科学问题长期处于争议。对此,针对石峁遗址与周边古人群展开大规模、系统而精细的核基因组研究,成为探究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

研究团队通过捕获分析来自陕北仰韶晚期庙梁遗址和五庄果墚遗址,龙山时期石峁遗址(皇城台、韩家圪旦、后阳湾、外城东门等多个地点)和周边寨山遗址、木柱柱梁遗址、神圪垯梁遗址、新华遗址等卫星遗址,及晋南陶寺遗址和周家庄遗址共计169例古代人类核基因组,得以翔实揭示石峁文化主体人群的遗传来源以至河套地区史前农牧业人群的迁徙互动历史。尤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首次用古DNA重建了中国最大规模、具清晰早期国家特征的史前城址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及与亲缘绑定的森严等级制度。

近年来,利用古DNA揭示大型聚落的亲缘谱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已成为古遗传学的最新前沿领域。然而,要精确解读一个大型聚落的亲缘关系网络,不仅要求足量的代表性样本与高覆盖率的古基因组数据,更需在深度整合聚落结构、墓葬形制、随葬品、居住址等多维度考古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数据建模分析。因此,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仍相对有限,超过百例个体基因组的史前社会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而对石峁古城这种具有超大规模、复杂多样殉葬形式的等级社会的研究尚属世界首例。该研究以多层面证据揭示石峁古城及其卫星遗址这一代表性新石器时代社会的亲缘纽带与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密联系,为探究东亚早期国家起源的权力继承模式、统治家族与社会阶序提供了首个直接的遗传学证据,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认识。
据了解,该研究通过古基因组学证据,系统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石峁文化的人群来源和社会结构,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证实石峁文化主体人群源于陕北本地仰韶晚期居民,为中华文明在本土“连续演化”提供了坚实遗传证据。
其次,揭示石峁文化人群与周边陶寺文化人群、草原裕民成分相关人群、南方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联系,展现了“多元”文化在史前时期的广泛互动。
最关键的是,研究揭示了石峁社会以父系亲缘为主导的遗传模式。从“人群互动”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范本。
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早期国家形态和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路径的认识,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责任编辑:张玉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